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

禅定入门

、修定的目的  1、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。  2、不修定不能生智慧,纵有佛法知见,亦与世间学问知识无异,不能断烦恼;对境临事,不能起作用。  3、不修定,持戒不易调柔身心。  4、修定能引生喜触及轻安,使人自然乐于修行。  5、修定能引发神通前相,使人能于佛法生起信心(但非专为求得神通)。  6、修定能调节精神,治疗疾病,补益体力;只要坐时姿势如法,即不能用心,亦有此作用(然不可一心注意求身体之利益,应加入皈依三宝之信心, 及四谛之了解。否则恐增加身执,且不得三宝加持力,身体所得利益亦有限)。  二、选择修定场所  1、不当风。  2、不潮湿。  3、不妨碍他人。  4、洒扫清洁。  5、若有佛堂,即于佛堂中敷座;若无佛堂,随适宜处均可敷座。要求:  ●座位稳固,不可听其动摇不宁。  ●座位不可太高,高则心易惊怖;愈低愈好,但以不受潮湿为度。  ●敷座之物,以软草为宜,不可太厚,厚则易生热故。  ●座位不可太狭小,致两膝局促。  ●座位须平坦,后部稍高,决不可前部高于后部。  6、坐处光线不可太强,强则令心散乱;也不可太黑暗,暗则易生昏沉睡眠。    三、趣入方便  1、上座修定前,饮食不可过饱。  2、应于三宝前以身力修供事:礼拜、烧香、供水、供花等。以此现前所修福业,能速引生禅定福慧之果。且由运动身体之故,易生暖触。  3、手足头面洗沐清洁,涕唾排除净尽;宽衣缓带,使全身轻松舒快。  四、坐时威仪  1、金刚跏趺,如佛之威仪而坐。令两膝与尾闾三点支持全身之重量。从两膝引一直线,与两腿构成一正三角形。全身之重心,即在此三角形之中心。不能金刚跏趺者,半跏趺亦可;不能半跏趺者,架马亦可。但不可舒脚坐。欲使禅定成就,终须学习金刚跏趺。如是坐者,姿势安稳,全身之气,自然聚敛,于定极为有益。  2、身不可太向前,亦不可太向后。从发际以上四指顶门之处,垂一直线,令此线通过喉心、丹田,与地面成垂直线即可。脊柱不可令曲,亦不可用力。挺直坐下之时,先将腰身伸直,然后放松,使脊柱节节相拄,自然身形端正,久坐不疲。  3、两肩齐平,不可左右低昂。两臂置于身之两旁,令与肩平。两手心向上,右手压左手,两手拇指端相拄,手掌边沿靠腹部,手背置两足上。  4、头微向前倾,作垂目观鼻之意。不可太倾太仰或偏左右。  5、眼不太张太合,作注视鼻端之意。(不可真用力观鼻端,久则目睛痛)。目光注意鼻端,鼻端与心垂直。两手心及两足心皆趣向聚合于肉团心,如是则全身精神凝聚。  6、唇齿顺其自然,但不可张口呼吸。  7、舌应令着上腭。但人舌有长短,亦不必勉强。  8、息出入不可令作声,不可粗猛,不可急,不可滑。应令轻细,至自己亦不感觉气出入。但不可注意令细,若注意令细,则气息反粗。  9、坐时腿部应盖覆令暖,暑天至少亦应盖覆一层单布,身体上部应稍凉,不可过暖,暖则易生昏沉。  10、头之后部及颈部,不可受风。天寒应以披单覆之,但头之前部不可盖覆。  五、发心大要  1、思维自身,人命无常,在呼吸间。一息不来,三途六道,流转何处,毫无把握。若不修定,临命终时,自己如何作得主宰?  2、思维自身无始以来,流转生死,备膺众苦,以至于今,不知出离之道。今幸得遇此殊胜禅定法门,修之能断烦恼、开智慧、出生死,云何不修?  3、思维父母众生,与我同在三界火宅之中,无有解脱之道。今幸遇此法,若不勤修自求证入,云何能以此展转教他,共趣大般涅槃菩提之果?  4、不可起名闻利养之心。  5、不可起求胜过他人之心。  6、不可盲无目的,堕于愚痴。  7、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。  六、出定须知  1、将二手心搓热,搓拭面部,然后张目。  2、张目后,徐顾四周,了知我身现在何处。  3、作是思维:我今已出定,次复当至何处,当作何事?  4、徐摄衣整带,安详下座。

没有评论: